包涵,男,1982年5月出生,侦查学院副教授
学科专业:侦查学 研究领域:刑事侦查 电子信箱:13767206@qq.com | 
|
2000年9月-2004年7月,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法学学士,经济学学士;
2004年9月-2007年7月,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
2007年9月-2010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
2010年至今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副教授,网络空间安全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非药用类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刑法学、禁毒学、刑事政策学等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10年入职以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中国法学会、司法部、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4项,参与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曾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项,理论成果被公安部领导批示采纳2项。
主持课题:
北京市2015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戒毒措施的实施现状与改善研究”(15FXC047);司法部2017年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一般项目“中国戒毒制度的法治化改造与社会化运行”(17SFB2017);中国法学会2015年青年调研项目,边疆地区新型毒品滥用与犯罪实证研究(CLS[2015]Y02)。
发表论文:
1.论“毒驾入刑”的正当性诉求——兼议“社会危害性”的判断和取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2.刑法解释界限与行为犯罪化的矛盾与消解——以“毒驾入刑”的正当性与立法策略为切入,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第5期;
3.中国强制隔离戒毒的法律定位及制度完善,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宪法 行政法)2015年第9期全文转载;
4.贩卖毒品罪的主观方面之辨——目的犯视角下“以牟利为目的”的批判与改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5.“道德模式”与“医疗模式”的交错并行:台湾地区戒毒制度的现状考察与经验借鉴,中国刑事法杂志,2016年第2期;
6.论毒品政策的演变与抉择:国家意志与市民需求的良性互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8年第2期全文转载;
7.论毒品的定义要素与授权列管原则,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8.新精神活性物质管制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公安学研究,2018年第2期;
9.规范视野下毒品定义要素的批判与重构,公安学研究,201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9年第9期全文转载;
10.强制或医疗:社区戒毒制度的“名与实”之辨,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11.社区戒毒制度的反思与改良——以“毒品法庭”为视角的考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12.“病”“犯”之争:强制隔离戒毒制度的错置与纠偏,公安学研究,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