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校党委“三严一看齐”准军事化建设标准,建设“双一流”学科高校,积极备战第十一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拔优秀项目,为学校争得荣誉,校团委于3月24日下午在团河校区铸剑楼101、102举办了首届公安大学“挑战杯”大学生创新竞赛决赛。
本次竞赛评委老师由校内外专家共同构成,其中包括基层公安实战部门北京市局侦查总队高级工程师李鑫老师、北京市局西城分局法制支队副支队长刘银山老师,清华大学创新创业导师叶小云老师、北京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级工程师黄华老师以及校内各学院相关专家刘玲、彭知辉、张小兵、刘杰辉、郝英兵、宋维彬、翟金鹏、翟润平、马忠红、曾范敬、黄淑华等老师。
本次答辩共有二十个项目入围,其中哲学社科类项目十个、自然科学类项目十个,入围项目共分为两个答辩组,每组按照抽签顺序依次进行答辩,每个项目有七分钟项目阐释的时间,项目阐释完毕后,有三分钟问答时间,评委可针对答辩内容进行提问,由答辩人进行回答,问答结束后,评委可对项目进行打分。
答辩正式开始后,项目答辩人依次上场参加答辩,就自己的科研主题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和系统的展示,其中张涵所研究的《我国公交车暴力袭击脆弱性评估及防范》立足实际、直击研究的盲区,张梦桐的研究课题《基于三维激光与智能识别技术的制毒犯罪现场“勘查”解决方案设计》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新兴科技成果并将其应用于刑事侦查,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在三分钟问答时间里,各位选手就现场各位专家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逐一作出了精彩的解答,答辩同学严谨的态度,敏锐的思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表达能力的到了专家老师的肯定。
在此过程中,各位专家老师对各个项目给予了点评。对于王辰同学的《参与式治理视阈下乡村“政群”双向互动治理机制研究》这一项目,专家指出这一项目立意较高,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一项目很难具有普适性,同时具有落地难点问题,随后专家与该同学对于此种新型治理机制的运转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陈洪基同学的项目《德州德城公安“一格四警、三联六治”警务模式调研报告》,专家提出,这一想法是对警务模式的积极探索,但同时对这一模式是否能真正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存在疑问。老师们对各个项目进行透彻的分析,同时运用相关专业知识为同学们进行生动的讲解,为各个项目的进一步完善指明了方向。
2019级参赛选手刘敬润表示:“顺利进行完此次答辩,我的内心有过短暂的激动,而后又归于了久违的平静。成长是一段跌跌撞撞的旅行,我们每个人都在摸爬滚打中前进。这句话是我对这次答辩准备工作最深刻的感悟。经历了几个月的反复打磨,这个作品就像是我们细心雕琢的宝藏一样。将它完整地呈现给大家之后,是我对自己的承诺,也是给我们小组的答复。这次答辩是我学习的起点,但绝不是终点,我仍将保持初心,继续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