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航空安保合作论坛第七次会议于2019年7月10日至11日在泰国芭堤雅举行。来自24个国家以及4个国际组织、地区组织和行业协会的7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会前准备
本次会议共有四个议题,分别为:航空安保及简化手续的发展方向-正在改变或未变的,全球航空安保计划(GASeP)和亚太地区路线图实施情况,能力建设及区域合作,与全球、区域和国家航空安保系统共同关注的领域有关的主题和情况。根据我国安保工作实践,来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与反恐怖学院/民航安保研究中心的冯文刚作为参会人员,代表中国民航局提交了题为《民航智慧安保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资源》的讨论文件,介绍了中国民航将科学技术作为平衡发展与安全的重要手段,建议国际民航组织在全球航空安保计划的框架下,对未来的安保模型、智能安保、安保全流程优化进行研究,并为成员国未来安保的发展提供指导。
二、会议情况
(一)秘书处
根据议题安排,秘书处就四方面内容进行了主题研讨:一是航空安保政策最新发展,首先介绍了附件17的第17次修订事宜,解读了有关背景调查、脆弱性评估、信息共享和针对旅客以外人员检查的新增及修改内容;其次介绍了国际民航组织8973号文件的新增内容,包括使用爆炸物跟踪检测设备进行筛选,化学、生物和辐射事故,通过行为检测评估人员构成的威胁,以及敏感的航空安全信息;之后,介绍了全球航空安保计划(GASeP)的重点实施目标,以及亚太地区实施航空安保计划(GASeP)的统计数据;最后,介绍了将于2019年9月18日至20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民航组织总部举办的第三届全球航空安保专题讨论会(AVSEC2019)及行业参与日活动。二是航空安保审计,介绍了普遍安全审计(USAP-CMA)的开展情况,通报了亚太地区还有8个国家未签署EB 2014/45谅解备忘录(中国不在此列)。三是国际民航组织关于实施安保支持与发展(ISD-SEC)的报告,重点介绍了为支持各国实施附件17和长期维持有效航空安保措施而采取的举措和活动。四是介绍了亚太地区简化手续的最新进展,这些进展内容与附件9《简化手续》第26次修订的内容、旅行者身份识别管理战略(TRIP)中重新修订的路线图均保持一致。
(二)各国发言
各国分享了有关安保工作的经验成果:泰国介绍了该国民航局于2019年4月建立的一个旨在实现GASeP预期目标并加强附件17有效执行的GASeP实施工作组,该工作组共由10名代表组成,包括1名泰国民航总局副局长、1名泰国皇家空军代表、3名机场运营商代表、2名飞机运营商代表、1名ATS供应商代表,以及2名航空安保与简化手续标准部代表。日本分享了其目前所装备的一些先进安检设施设备情况,比如,客舱行李爆炸物检测系统(包括CT系统)、身体扫描仪、爆炸物痕量探测仪(ETD)、液体炸药检测系统,重点介绍了基于人脸识别的“一证登机项目”( OneID Project),该项目利用面部识别系统来优化乘客的登机过程,在旅客输入面部照片后,无需出示护照和登机票即可通过安检点与登机门;此外,还特别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的X光检查技术的试验及测试情况。韩国分享了非法无人机应对、液体炸药检测、异常行为检测方面的经验。澳大利亚分享了与行业共享敏感信息方面的做法,包括行业安保的许可、与澳大利亚安全情报组织(ASIO)业务和政府联络单位的非机密威胁信息的共享、以及国土事务部对行业情报信息的量身定制。IATA强调需要在整个航空部门建立一种协作方法,以便更好地管理整个民用航空行业的航空网络安全风险。AAPA鼓励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开发更多的航空货物筛选技术,以便在满足航空货运运营商的运营需求的同时,有效地应对货物简易爆炸装置(IED)不断发展的威胁。
三、我方交流情况
(一)发言情况
冯文刚作为中国民航局局方代表,在会上阐述了中国民航“民航智慧安保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资源”的工作思路,介绍了中国民航局近年来有关生物识别、智慧安保和机场安保流程优化的试点项目的开展情况。
创新和技术资源是民航智慧安保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民航智慧安保领域的应用及其带来的质变: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为实现智能安保,自助办理,优化安保流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国也已开展了有关生物识别、智能安保和机场安保流程优化的试点项目。
一是在新技术的各种应用中,我们认为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已经成熟。它不仅能够提高安全检查和验证环节的手动效率,还可以嵌入到更多的民航安保应用场景中:在中国142个机场的检查车道上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并且操作实践证明,人脸识别的准确性远高于人工验证的准确性;“电子临时航班证明”已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多个机场。当乘客忘记携带身份证时,可使用“电子临时航班证明”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人脸识别在未来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是否适合作为民航安全工作的推荐实践,需要制定相应的统一国际标准。
二是科技创新的应用结果可能有助于改变现有的安保模型,推动流程便利化的优化以及提高服务质量:中国在海口机场基于生物识别,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创建了一个新的、更优化的安全流程;海口机场安保全流程优化试点项目的目的是减少业务流程,优化安检流程,改善乘客体验,提升运行效率,保障安全运行,提高品牌知名度;对乘客进行预分类,根据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采取差异化安检措施;我们希望国际民航组织对未来的安保模型、智能安保、安保全流程优化进行研究,并为成员国未来安全的发展提供指导。
亚太航空安保论坛主席Douglas Yeo先生(新加坡)、亚太航协技术总监Martin ERAN -TASKER先生高度赞赏了中国民航在科技应用方面做出的探索,并建议我方可将已有的成熟经验提交国际民航组织,作为其工作的参考材料。新加坡、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对我方展示的科技应用成果表示高度赞叹,表示中国在科技应用方面的探索为他们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二)交流情况
1、由于马来西亚正在设计安保新流程,马来西亚与会代表非常希望能与我方深入交流人脸识别科技应用内容。
2、由于日本明年将举办东京奥运会,日本与会代表希望未来能与我方交流安保合作内容。
3、通过交流,了解到我国很多机场为ACI注册会员,但除了首都国际机场外,大部分机场并无参加ACI相关主题活动,特别是安保活动,ACI愿意就此协助我方积极参与安保等相关活动。
四、工作建议
1、完成附件17的第17次修订事宜,7月19日修正案草案将通过SL 2019/48分发给成员国征求意见,需在2019年10月4日前向国际民航组织提交意见,最终草案将于2019年11月底提交理事会通过,预计将于2020年7月实施。
2、本次会议中,多国开始将人脸识别、背景核查、无人机管控等应用于民航安保工作中,但ICAO尚未有明确未来安保规划,我方应积极将安保成功经验及时提交ICAO,既可使ICAO设计规划更多的考虑我方成果,也可以增强未来安保工作中我方的话语权。
3、建议国内进一步加强航空网络安全、内部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国际民航组织在本次会议上多次提及航空网络安全工作,并多次提出内部人员背景审查工作,内部人员已成为航空安保重要风险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