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响应我校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加强与国际学术领域的交流合作,应英国利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邀请,法学与犯罪学学院康宁团组于7月1日至7月8日赴英国利兹参加2019世界中世纪年会(International Medieval Congress),并赴谢菲尔德大学做学术讲座。
“世界中世纪年会”是世界中世纪研究的最高级别学术会议,提供了常规性、前沿性与跨学科视野的学术交流机制。康宁团组在会上做了“团体的契约——威尼斯的行会及其章程”为主题的分享,并针对分享内容与参会学者进行了讨论。会议结束后,康宁老师赴谢菲尔德大学做学术报告。康宁团组发表《法约还是政令——古代中国与欧洲行会法律功能比较分析》的学术讲座,从比较法律文化的视角,介绍了行会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组织在我国的演进历程,并与谢大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获得师生好评。
本次国际交流过程中,康宁团组遵守政治纪律,严格履行了出访手续和既定日程,实现了较好的学术交流效果,也是法学与犯罪学学院坚持我校“信息化、实战化、国际化、警务化”发展战略的体现。以下分别对两场活动进行综述报告。
一、2019世界中世纪年会参会综述
由英国利兹大学世界中世纪研究中心主办的“世界中世纪年会”(International Medieval Congress)于2019年7月1日至7月4日举行。作为世界中世纪研究最高级别、最大规模的学术会议,年会提供了常规性、前沿性与跨学科视野的学术交流机制。本次年会的主题为“物质性”(Materialities),继而涉及更加宽泛的学术领域。会议总体认为,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使得学界对于物质和物质文化的关注持续升温,世界中世纪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获得重塑。
本年度参会学者总数约2600人,来自来自世界各地约60个国家和地区。会期总计四天,分论坛约1384场,与会学者探讨物质对世界的塑造能力,分论坛主题包括艺术与建筑、文化与社会、地理与定居、政治与法律、健康与医疗、历史与交流、音乐与仪式、哲学与政治思想、科技与军事、社会与经济、资源与资料等。世界中世纪年会各分论坛为同一时间内不同场所举行,故数量繁多。初步统计,各分论坛名称与数量大致如下:盎格鲁撒克逊研究:42,考古学:41,艺术与建筑:74,拜占庭研究:27,凯尔特研究:13,中部与东部欧洲研究:28,教会史(含教会法)研究:32,十字军东征:20,文化与社会:84,日常生活:39,戏剧:7,性别与性:52,地理与定居研究:48,全球中世纪研究:38,政府、法律与组织:67,传记与宗教写作:41,健康与医疗:20,历史编撰学(中世纪与现代):50,伊斯兰世界:17,犹太研究:18,语言文学:171,拉丁语写作:20,文字与交流:22,档案手稿研究:67,中世纪主义与中世纪继受:41,地中海世界:38,修士及其宗教生活:64,音乐与仪式:7,哲学与政治思想:28,斯堪的纳维亚研究:28,科技与军事史:33,社会经济史:41,资源与资料:37,宗教学与圣经研究:29。本数据统计呈现为柱状图表1。
表1 2019世界中世纪年会主题分论坛数量分布图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历史档案的还原与保存是中世纪研究的重要技术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据化的档案处理技术减轻了中世纪文献识别的难度,在还原、修复和电子档案制作与存储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方面,档案识别、保存与还原工作成绩斐然。慕尼黑德意志历史博物馆(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ca, München)和法国国立文献学校(Ecole Nationale des Chartes, Paris)认为,数据化是中世纪档案保存的理想途径,但是鉴于中世纪手写文字的复杂性,借助字形拆解、组合或者联想等方式构建的数据库存量有限、更新缓慢,档案数字化需要相当长期的工作,这就需要更多档案利用者和研究者参与合作。伦敦大学学院数字人文学部(Department of Digital Humanities)尤其关注到中世纪时期东方文献的识别与保存,倡议借助更为便利的科技手段把握古汉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手写体的结构性流变。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München Bavarian State Library, Munich)不仅关注档案内容的数字化,还致力于档案特藏外观形态的数字化记载,通过对于藏品质料、外观与内容进行全面、微观地扫描和数字化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线上、线下的多重利用价值。德国汉堡大学欧亚非手稿研究中心(Sonderforschungsbereich “Manuskriptkulturen in Asien, Afrika und Europa”, Universität Hamburg)利用通过“光线投射+3D技术”的手段对污损、覆盖以及破旧档案进行层次化分析,通过对比档案页面不同部分在暗室中光线反射的波长数据,对污损档案进行层次化解析,然后利用3D技术逐层加以还原,将其复原为可以清晰阅读的电子档案。
另一方面,档案数字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取得进展。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C)、英国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美国中世纪学会(Medieval Academy of America)、德国科隆大学(Universität zu Köln)奥地利格拉茨大学(Karl-Franzens-Universität Graz)举行档案数字化技术专场圆桌会议,详细介绍“文本编码倡议联盟”(The Text Encoding Initiative,下简称TEI)在中世纪档案数字化中的常规性工作。文本编码倡议联盟是一个非营利性会员组织,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机构、研究团队和学者组成。协会共同开发并维护数字形式的计算机文本编码识读标准,最终服务于人文社会科学或者语言学的研究。自1994年以来,TEI的研发成果已被图书馆、博物馆、出版商和个人学者广泛使用,用于呈现档案的电子文本、网上资源以及文本的修复和保存。联盟还提供各种资源和培训活动,加入者可以学习TEI现有技术,使用TEI项目信息,查阅TEI相关出版物的参考书目以及TEI开发或改编的软件等。
二、谢菲尔德大学讲座内容综述[1]
团组受谢菲尔德大学历史学院邀请,于2019年7月5日至7日赴谢菲尔德大学历史学院做学术交流,并做讲座一场。讲座主要对古代中国与欧洲行会法律功能比较分析,旨在获得比较经验,讲好中国故事。行会作为古代中世纪欧洲与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都以加强行业内部联系、提升专业化水准和抑制不正当竞争为目的,并且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业规范。但是,细加分析将不难发现,古代中世纪欧洲的行会在规范行业利益、促进工商业发展方面效能显著,因为它们主要是社会自发产生的行业约法,外在于行政权力系统的制约;古代中国的行会则承担了更多的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国家职能,故而许多行会规章与其说是行业自治规范,毋宁说是行政指令的表达与化身。比较古代中国与欧洲行会的不同法律功能,有助于促进当代我国行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古代中国行会的产生与活跃时期与欧洲大致相当,而且同样通过接洽业务、评议物价、监督产品质量,支撑了城市工商业活动的正常运营。尤其在宋代,国家集权体制似乎淡出了行会经营活动,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工商业空前繁荣,“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复又开张”。[2]行人的职业选择也更为自由,一些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会在商业资本的驱使之下涌入城市,弃农经商:“今民无以为生,去为商贾,事势当尔”。[3]可以说,仅就外观而言,古代中国行会的法律功能当与中世纪的欧洲颇具相似性。然而,外观相似的背后却隐匿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但直接决定了古代中国与欧洲行会规制模式的不同,而且间接地影响了近现代工商业行会组织的性能。
行会制度的比较分析,绝非意在孰优孰劣的争执,而在更好地把握本国行会的生长资源。此种对比、冲击与整合之下的挖掘和提炼,能够为后世行会法律秩序的设计带来启示——无论是欧洲传统的“行业约法”亦或中国古代的“体制政令”,可以为当代行会组织的建设提供怎样的历史启迪?实际上,欧洲中世纪与古代中国在行会规制模式上的差别,都在近代社会变迁的历程中“有舍有得”。欧洲中世纪的行会逐渐被近代民族国家所吸纳,开始具有了“体制依附”的色彩,传统中国的行会则在近代内忧外患、国家失灵的状态下,反而客观上获得了“自治”和“约法”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行业约法”和“体制政令”并非某种机械化的类型学标签,而是一架调试中的“天平”,承载时代背景与现实需求之下的、行会与体制彼此互动的平衡力。
综观东西方行会发展的经验可知,独立性过弱的行会可能慵懒懈怠、坐享其成,独立性过强的行会又可能垄断资源、限制竞争。这要求脱离行政依附关系的行会必须先行完成相对成熟的自我规制,还要尊重国家宏观法律框架的底线。归根结底,就是在“脱离体制却不脱离法制”的前提下,探索公权力与行会自组织之间并行不悖的权责空间。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民法典总则》、《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配套国家法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行会与行政体系的双向互动将要在现实中取得何种的成效,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三、出访意义:加深世界认知,讲好中国故事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重要讲话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洞察世界文化发展大势,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宣传思想工作“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我国外宣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兼具共产党员、人民警察和高校教师三重身份的公安大学教职工个人,更应当借助学校提供的有力平台,发挥所学所长,在日常外事交流工作中贯彻总书记的讲话思想。
团组以实际行动积极从事外事活动,严守政治纪律,遵守各项审批程序,厉行节约。2018年年底,本团组通过学校途径正式申报2019年出访团组计划,经费来源为团组康宁老师在研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在身份与契约之间:法律文明进程中的欧洲中世纪行会》国际合作交流专项费用。团组经严格报批和获准,于2019年3月正式启动出访手续,并于2019年6月下旬完成手续。团组于2019年6月29日正式成行赴英访问,并于7月8日依既定时间返程,全程在途10天。团组坚持节约用度,报账经费比先前预算经费节省1万余元。
团组取得了较好的交流实效。就出访效果来看,国际学术会议加深了团组对于世界学术研究的认识,学术讲座使团组获得机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团组展示了在行会领域的中西比较成果,以鲜明、有力的中国话语和世界视野,真正实现用世界语言、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了中国学者把握前沿、理性对话的良好精神面貌,为进一步服务公安部外事工作、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了绵薄力量。
[1]本讲座内容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行会法律性质研究》(2016JKF01302)经费支持。讲座内容已经先期发表于《法约还是政令——古代中国与欧洲行会法律属性比较分析》,《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7年秋季卷(CSSCI来源集刊)。讲座已于因公出访申请过程中经部国际合作局审阅批准。
[2]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马行街铺席”。
[3] [宋]吕祖谦,《宋文鉴》卷五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