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引智项目“现场勘查和火场检验新技术”总结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1-16 10:21  点击数:

根据学校2019年引智项目有关工作安排,1012日至1026日,学院邀请来自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的教授Christopher James LennardD、美国纽约市警察局(New York City Police Department)的实验室副主任Eliot Springer、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副教授Marcel de Puit、荷兰法庭科学研究所(Netherlands Forensic Institute)的Caroline Gibb研究员四位法庭科学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具体执行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执行基本情况

(一)引智目的

1.以引智工作为牵引和抓手,贯彻落实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开放、包容、合作、进取的发展理念,巩固留(访)学成果,引进国外人才,借鉴国际法庭科学理论与技术发展经验,推进刑事科学技术二级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升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管理等工作的国际化水平。

2.保持与国际法庭科学领域密切的、长期的、稳定的友好联系,为学院师生提供与国际法庭科学理论、技术发展前沿对接的平台、机会和桥梁,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国际学术交流需求,在对外交流中拓宽学院师生的国际视野,全面提升师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水平,同时做好访学、留学的学术铺垫与外语训练等。

3.本项目邀请的4位外国专家:Christopher James LennardD教授来自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科学与健康学院,学科积淀深厚,实战经验丰富,长期从事法庭科学领域内法化学方面的教学研究及实务工作,科研成果丰硕。Eliot Springer副主任来自著名的NYPD,长期工作在法庭科学实验室,专业影响力广泛,多次为警察、证据专家、军队、严重犯罪侦查机构和人员授课。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Marcel de Puit副教授和法庭科学研究所的Caroline Gibb研究员,长期从事法庭科学领域内法化学与指纹检验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学术交流经验丰富,科研产出较多。4位专家都来自法庭科学研究条件和国际评价较好的相关国外警察机构和高校院所等,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丰富的法庭科学教学研究及相关工作实践经验,在多个国内外法庭科学学术组织中任职,科研成果丰硕,具备在学校开展工作的良好基础,能够根据自身专业研究方向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师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制订相应工作计划和内容,有利于保证良好的项目实施效果。

(二)项目内容

1.1015-1025日:分别在木樨地校区、团河校区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举办专题学术讲座,与学院部分教师开展学术交流。

2.1025日:参加由我院和北京市公安局法庭毒物分析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的“2019‘双一流学科建设视角下的刑事侦查与刑事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与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市公安局、河南省公安厅、北京警察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我院师生进行探讨交流。

3.1013-1014日及在我校期间的周末:在京内开展文化考察。

三位专家在校期间由杨瑞琴教授、赵雅彬副教授、外事秘书高红和部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研究生接待陪同。研究生院协同开展相关学术活动安排工作。

二、项目收获与启示

(一)1015日至25日期间,来自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詹姆斯·伦纳德(Christopher James Lennard)教授,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举办法庭科学系列学术讲座。

1.主题一:法庭科学家职责

在研究生院精心安排组织下,1015日晚,Christopher教授给同学们开始了第一次精彩讲授。讲座正式开始前,研究生院罗亚平院长对Christopher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向在座同学们简要介绍了教授及此次系列讲座对大家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希望大家能珍惜此次学习机会,更好地了解法庭科学学科的现状、挑战和趋势,不断提高英语交流和专业写作水平。

讲座中,Christopher教授简要介绍了他的家乡与求学、工作经历,并围绕物证法庭科学等专有名词介绍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他以实际案例让大家认识到法庭科学从业者需要的责任和需要学习的方向。

Christopher教授认为法庭科学家需要学会如何分析物证、如何提供专家证言以及制定质量控制标准等。他表示,物证作为间接证据在同一认定、定量、对比及信息收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要学会如何充分利用证据。Christopher鼓励同学们将来作为法庭科学从事人员,要有终身学习的习惯,还要帮助其他人学习,传播该领域的知识,发表相关成果。Christopher教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澳大利亚法庭科学的现状,描述了州政府和区政府的法庭科学部门权限,澳大利亚诉讼制度的特点,主要机构和政府部门法庭科学专家的职责,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国外法庭科学专家所扮演的角色,通过中澳对比,辩证思考该制度的优缺点。

讲座后,我院现场勘查教研室赵雅彬副教授作简要总结,并对Christopher教授再次表示感谢。

2.主题二:纤维痕迹与爆炸案件

1016日,在慧警楼203教室,Christopher James  Lennard教授的第二次讲座,围绕纤维纺织物这一微量物证展开,着重探讨了纤维的识别、提取、检验以及在法庭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Christopher教授先为大家讲解了微量物证的基本概念,紧接着用洛卡德交换原理为大家引出纺织纤维这一微量物证的概念。他提纲挈领,分别从纺织纤维的分类、转移、法庭分析检验、证据价值这四个方面,由浅入深进行讲授。

讲授过程中,Chris教授对纤维纺织的多种检验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偏振光检验、比对显微镜检验、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热解气相色谱法等,这些方法极大地开拓了同学们的思路与视野,使同学们对于纺织物的定性分析检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讲座的尾声,Chris教授为大家讲述了他亲自参与勘验的堪培拉旧医院爆破案,充分利用各种图片,为大家完整地呈现了案件的全过程,尤其是对于现场图像的采集、炸点爆炸分析、电脑模拟抛出物轨迹等。讲座全程精彩生动、掌声不断,同学们与Christopher教授在讲座结束后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

3.主题三:痕迹物证

1018日下午,Chris教授的讲座主题为痕迹证据(Trace Evidence

Chris教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痕迹物证的类型及其特征,强调了痕迹证据非常小,因此其保存、封印、标记都需谨慎,保护环境应适宜。在痕迹物证进入实验室之后,工作人员也应严格按照一定的处理标准和程序。实验室管理应严格规范,在每次使用前细心打扫,实验计划提前制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人的走动次数,在不用时应及时锁门。在提取痕迹物证时,有用手提取的方法、用胶带提取的方法、真空吸取的方法以及抖动的方法等,在收集时还可借助不同的光源加以辅助。

除了收集痕迹物证外,还有一些储存的要求,如纤维、玻璃碎片、油漆最好存于纸袋中,胶带提取的物体应固定在干净的塑料片上,并及时放入塑料袋或纸信封中密封。

此次讲座虽内容相对较简单,但细节的部分不仅教会同学们如何提取和保存的痕迹物证,更教会大家有规范意识、证据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证据,充分发挥好证据的价值。

4.主题四:油漆物证

1019日下午,Chris教授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研究生讲授了有关现场油漆的分析以及其证据价值的内容。

讲座中,Chris教授解释道,油漆主要包括三种主要成分:粘合剂、颜料、溶剂。某些特定的涂料可能含有增量剂,增塑剂、干燥剂和其他添加剂(例如防霉剂,防锈剂等)。其中,粘合剂提供附着力和内聚力,将颜料保留在涂料中,并确保漆膜保持附着在基材上;颜料提供颜色和不透明度;溶剂可以降低粘合剂或者颜料混合物的粘度。一般物体表面会有多层涂料,涂层的数量和组成取决于基材和应用。同时,Chris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几种汽车表面常见的涂层结构。油漆往往会以碎片或污点的形式从一个表面转移到另一个表面,在某些车辆碰撞案件、车辆和行人碰撞案件或者留有建筑工具涂料的入室盗窃案件中,油漆作为证据对于发现案件事实具有重要作用。

随后,Chris教授着重讲述了对于油漆物证的收集以及分析处理。对于检材油漆的提取收集,应先在原处拍照并记录,然后使用镊子收集油漆屑将其放在纸船中。当有油漆附着的物体可以整体提取时,应收集整个物体;当物体无法进行整体提取时,应使用手术刀切取包含污迹的部分,或小心地从表面刮下。对于样本油漆的提取时,应保证数量充分。

在分析油漆物证时,Chris教授为同学们进行了层层推进。首先直接通过肉眼观察其形状大小颜色等,必要时可以借助紫外光照射,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涂层的结构,表面特征以及是否有夹杂物等。再者进行可见显微分光光度法分析,对每个单独的油漆层的颜色进行客观分析,为下一步更深入的分析检验做铺垫。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可以得到每个涂料层的红外光谱,并确定可能的粘合剂和颜料组成,有时可以运用拉曼光谱进行补充。通过扫描电镜等可以进行无机物的分析。如果想要得到更高程度地区分,可以使用热解气相色谱质谱法,但是其只能作为化学分析的最后一步,因为此方法对物证具有破坏性。对于某些油漆碎片,其特定的涂层顺序、颜色或者化学组成可能是唯一的。比如房屋多次重涂的外部油漆或者某种特定制造方式的车辆和型号。此时可以利用油漆来进行同一认定。

讲座最后,Chris教授总结说,多层油漆碎片的转移将比单层或油漆涂片的转移具有更大的证据价值;转移不寻常颜色的家用油漆将比普通的白色油漆具有更高的证据价值;双向转移比单向转移具有更大的证据价值(例如,车辆碰撞)。

此次课程给了研究生们很多启示,当现场出现油漆物证时,刑事技术工作人员应该仔细收集提取,细致分析检验,从而发现案件线索、还原事实真相。

5.主题五:澳大利亚法庭科学介绍——从学术研究和行业应用的角度

1021日下午,在团区铸剑楼210教室,为我院部分2017级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本科生举办讲座活动。讲座由现场勘查教研室赵雅彬副教授主持并翻译。

讲座伊始,他就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结合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为大家介绍了澳大利亚的法庭科学以及西悉尼大学的法庭科学专业,同时比较了中国与澳大利亚法庭科学的不同。教授通过引入巴厘岛和雅加达两起爆炸案件,说明了物证检验、鉴定、分析在案件侦查和诉讼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让同学们对法庭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在警务工作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对澳大利亚的法庭科学及其发展应用有了整体性的认识,对东西方警务工作模式的不同点进行了简单的比较。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认真学习刑事科学技术(法庭科学)专业理论和技术,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学生活和今后的职业工作中,争取在中国刑事科学技术领域绽出自己的光彩。

6.主题六:枪支与枪弹

1022日上午,Christopher James Lennard教授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研究生们讲解法庭科学的一大研究领域——枪支与枪弹检验的有关内容。

讲座伊始,Christopher教授首先对澳大利亚境内和其他地区的枪支伤人案件进行了简单介绍。虽然近年来持枪伤人案件数量有所下降,但枪支管控至今还是很多西方国家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同时,教授还以PortArthur大屠杀案件为例,说明了枪支的杀伤力以及严重危害。

在引入了涉枪案件这一话题后,Christopher教授给同学们讲解了枪支的内部结构,以及常见枪支的种类(包括来复枪、机关枪、冲锋枪和手枪等),对弹头的组成结构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常见的几种主要成分。

在后半部分讲座中,Christopher教授着重讲解了射击残留物在法庭科学领域的重要性,以及业界常用的几种分析方法。根据子弹射出时的两大阶段,射击残留物主要可分为两大类,无机残留物和有机残留物,以及法庭科学专家如何对这些残留物进行收集、分析和呈现的。

通过参与本次讲座,同学们对常见枪支种类和其结构有了初步了解,并且认识到了射击残留物在法庭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7.主题七:火灾及其残留物分析与毒品分析

1022日下午的讲座围绕毒品的检验与分析、火灾及其残留物分析来开展。

Christopher教授从澳大利亚的毒品滥用情况切入主题,主要讲授毒品的类别和危害,重点介绍了罂粟类、大麻类、可卡因类、甲基苯丙胺等毒品的滥用情况与危害后果。针对这几类常见毒品的检验分析,通过图谱介绍进行了细致讲解。Christopher教授还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火灾及燃烧的条件、常见的易燃液体等基础知识,从火灾现场样品的收集和保存、样品的前处理方法、GC-MS分析和分析报告的制作四部分讲述了火灾残留物的分析过程。

Christopher教授以案例教学方式展开,认真回答大家提出的疑问,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本次讲座,大家初步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毒品滥用情况,掌握了常见毒品的分类及机理,对毒品的分析检验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火灾的危害,初步了解了常见的易燃液体,认识到了从火灾的发生、火灾的分析及到最后的火灾残留物分析的完整流程,对火灾残留物的定性分析有一定的认识,为毒品案件的分析检验、微量物证有关内容的学习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做了有效的铺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主题八:爆炸与爆炸物分析

1025日上午,Christopher James Lennard教授的讲座主题是爆炸与爆炸物分析在法庭科学中的应用。

Chris教授以爆炸的影响和爆炸物的种类为切入点,告诉同学们什么是爆炸、不同类型炸药的爆炸过程以及它们的引爆条件。通过列举几种常见爆炸案件中所涉及到的炸药类型及其有效成分,讲授在爆炸案件现场炸药和爆炸残留物的分析要点和目的。深入讲解爆炸案件的法医分析,从爆炸物和爆炸残留物的法医分析、现场和实验室规程、实地试验和研究项目三个方面展开讲述,并提及了常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结合以上两部分的知识,Chris教授以2002年至2005年的印尼恐怖爆炸事件以及2005年的巴黎爆炸案为例,介绍了恐怖袭击带来的危害,勘验人员如何进行现场勘查以及如何还原犯罪现场,让同学们对这次的讲座内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感悟。

9.主题九:指纹显现

1025日下午,Chris教授为大家讲授了有关指纹显现:现代技术及后续研究(Fingermark Detection: Current Methods and Ongoing Research)方面的内容。

Chris教授由浅入深,首先介绍了现场常见的指纹类型、客体类型,由此针对每一种特定情况,提出具体的显现条件及影响因素,内容详实,具体细节的分析也很到位。在介绍传统显现方法时,向同学们展示了他用茚二酮锌溶液显现纸张上遗留有24年的指纹,并指出茚二酮是当前被认为最有效的显现方法,还展示了他们分析对比茚二酮-茚三酮-物理显影液-尼罗红与DFO-茚三酮-物理显影液-尼罗红分析顺序的过程和方法,总结出茚二酮顺序在澳大利亚的效果都要稍好一些。分析了未来可研究的领域:如何能引入锌、是否能提高真空度、该方法是否适合不同客体等。讲授了利用明胶转移指纹的方法。

在介绍完常见的显现方法后,Chris又和同学们分享了一些最新研究的指纹显现方法,如金属有机框架、功能性纳米颗粒与质谱成像等,以及今年国际指纹研究组会议的研究讨论成果,涉及指纹最新最热的研究领域,如指纹化学分析、内源及外源性物质可获得的信息、判断指纹遗留时间、显现金属上的指纹、利用纳米颗粒线指纹、502熏显与染色一步法、便捷的502熏显装置、茚二酮++甲醇配方、血中的指纹、显现有遗留有90年的指纹、物理显影液的重构,铁基蓝色碳粉处理物理显影液显现后的指纹、影响指纹显现的因素等内容。

讲座最后,Chirs还和研究生们探讨了指纹研究面临的问题,如纳米颗粒仍没有达到它预想的效果、纳米颗粒的使用是否具有健康与安全问题、研究重点不应停留在发现更多显现方法,还应提高现有方法的效果等。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不仅介绍了传统显现指纹方法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还介绍了许多新的显现方法,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指纹研究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

(二)1023-24日,Marcel de Puit副教授、Caroline Gibb研究员和Eliot Springer副主任,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开办主题学术讲座。

1.主题一:指纹检验技术及其化学分析方法的发展

1023日上午,在木区警英楼207教室,来自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卡罗琳·吉布(Caroline Gibb)教授和马赛尔·德普伊特(Marcel de Puit)教授,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举办主题为指纹检验技术及其化学分析方法的发展的学术讲座。

结合正在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两位教授给同学们介绍了指纹技术在法庭科学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指纹技术的历史沿革,从认识指纹的形成机制着手,现场组织同学们进行指纹采集试验,据此部分介绍了人指纹的基本形态和识别方法,统计了三种指纹的频率;说明了指纹中含有的生物化学物质,并根据成分的不同推断嫌疑人特点;解释了不同指纹显现剂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对后续检验程序的影响。

两位专家都来自荷兰法庭科学研究所(Netherlands Forensic Institute),具有丰富的指纹研究和实战办案经验。讲座中,卡罗琳·吉布教授对荷兰和澳大利亚的指纹物证的应用现状做了简述,通过与中国国家标准的对比,展望了指纹作为证据链中的一环,其证据力的发展前景。她使用痕迹检验方向的同学事先准备好的工具,为没接触过指纹卡指纹粉的跨专业的同学介绍指纹的历史以及提取和捺印的基本操作。马赛尔·德普伊特教授的研究偏向生物化学领域,在简要讲解人体汗腺代谢和指纹显现剂的原理后,为大家介绍了一些前沿文献,其中,利用从指纹提取的可卡因代谢物判断嫌疑人吸毒史、利用代谢物中不同种类氨基酸的相对比例判断嫌疑人性别、茚三酮等指纹显现剂对人体代谢物检测的信号加强作用等内容,对科研和实战都有指导意义。

两位教授的讲座内容各有侧重,刑事科学技术的同学们有着不同的本科专业、不同的科研经历,都可以从讲座中收获所需。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不仅扩充了欧洲、澳洲的指纹识别技术的相关知识,也更加了解了指纹技术的前沿科研热点。

2.主题二:法庭科学介绍

1024日下午,团铸剑楼206Eliot Springer副主任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2019级新生举办专题讲座。Eliot先用了一个他所做的课题带领大家进入法庭科学的世界。这个课题是用现代的法庭科学技术对小说《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莫格街凶杀案》)中的一桩案件的破案手法进行科学的检验。小说中的侦探通过邻居们对案发时段的声音的描述、现场发现的掌纹、受害者脖颈上的伤痕以及现场遗留的红色头发推断这次案件的凶手不是人类而是一只猩猩。Eliot的课题目标是看通过现代法庭科学的技术能否推断出这是猩猩行凶而不是人类作案。经过提取猩猩的指纹、掌纹、DNA等交给专家进行检验,观察其能否被辨认出是非人类的生物特征。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四位指纹、掌纹的专家只是指出了这些材料有些奇怪,并未直接指出其为非人类的生物特征(根据小说内容,对猩猩的指纹、掌纹只提取了不完整的一部分),而DNA的检验结果表明在进行比对的7处中,有4处与人类的DNA相同。

Eliot先生的目的在于激发同学们对法庭科学的兴趣,同时让即将学习法庭科学专业课程的大一新生们知道:法庭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不是在实验室中从无到有,而是将不同的技术应用到实践的查案中。例如用X光探伤查明车辆是否为重新组装后的套牌车;用新技术所做的射击残留物检测更加有效;电子显微镜能发现更加细微的汽车油漆剐蹭痕迹。不能只偏重理论,科学实验尤为重要;不能一直在实验室中,而一定要走进现场。

通过Eliot springer先生的讲授和与同学们的互动,让大家充满了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探索欲望,全体同学也都更加明白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坚定决心为其奋斗。

(三)1025日,参加由我院和北京市公安局法庭毒物分析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的“2019‘双一流学科建设视角下的刑事侦查与刑事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

克里斯托弗·詹姆斯·伦纳德(Christopher James Lennard)、埃利奥特·斯普林格(Eliot Springer)、马塞尔·德普伊特(Marcel de Puit)、卡罗琳·吉布(Caroline Gibb)四位专家,分别做主题为“法庭科学物证鉴定前沿进展(The Cutting-Edge Advancement in the Field of Forensic Science)”、“警察和法庭科学在打击犯罪和恐怖主义方面的作用(The Role Police and Forensic Science Play in Combating Crime and CounterTerrorism)”、“化学显现指纹最新进展(The Latest Progress in Fingerprint Development through Chemical Methods)”、“从犯罪现场到法庭指纹应用介绍(Introduction of Fingerprint Applications: from Crime Scene to Court)”的大会发言,与来自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市公安局、河南省公安厅、北京警察学院、苏州市公安局等地的学者和一线民警,共同探讨法庭科学研究进展与警务应用成果等。杨瑞琴副院长、赵雅彬副教授和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林胜,为研讨会做现场翻译。

(四)在校期间,与师生日常学术交流探讨

四位法庭科学专家中三位为国际指纹研究工作组(IFRG)成员,一位为国际著名警务机构中专门从事法庭科学工作的人员,他们经验丰富、热情开放、成果丰硕,学院师生们通过日常交流研讨,与专家们结下了友谊,建立了学术联系,并逐步开展有关法庭科学专业领域的学术问题研讨和相关交流学习机会的联络,为今后能力的提升和双方交流合作的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项目执行存在不足与建议

(一)存在不足

1.项目申请批复时间较长,不利于协调外国专家日程安排,且在与专家沟通协调阶段,正值假期,信息实时交流与材料申请、手续办理等工作存在一定困难。

2.部分专家在校日期较短,师生课程安排较多,全面深入交流有待加强。

3.大部分师生与专家亲密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较少,且参与国际交流的意识有待加强,除研究领域相同和相近的专业教师参与度较高之外,其他专业教师参与度不是很高。

(二)工作建议

1.坚持引智项目的申请和执行。保持国际专家进校参与科学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一优良渠道的长效性,建议适当简化项目审批相关程序和文件材料。

2.科学制订专家学术交流日程安排。建议适当延长专家在校期限,系统安排学术交流日程,提升引智专家来校交流效果。

3.提升师生国际化发展意识。加大国际化发展战略重要性的宣传,让师生更大程度知晓学校国际化发展规划和举措,明确传统专业在新时代的发展面临挑战,需要加强本专业师生同国际同行交流合作的严峻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