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大要闻   >  正文
公大要闻

我校与七家单位签署“网络犯罪与信息安全”2011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培育框架协议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2-27 00:00  点击数:

2013年12月21日,我校“网络犯罪与信息安全”2011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培育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与“网络犯罪与信息安全高端学术论坛”在木樨地校区同期举行。校党委书记、校长、中心主任程琳作为牵头单位代表,分别与公安部一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0所、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东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海康威视有限公司等七家协作单位签署了《“网络犯罪与信息安全”2011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培育框架协议》。这标志着我校“网络犯罪与信息安全”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程琳表示,中心将本着“世界一流、国家急需、优势互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工作,全面加强与公安部有关业务局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同促进和推动网络及信息安全学科的发展。

“网络犯罪与信息安全高端学术论坛”是“网络犯罪与信息安全”2011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举办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校党委书记、校长程琳,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局长顾建国、二十二局副局长马晓东、第一研究所副所长陈朝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0所所长李成刚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健和主持。

程琳在致辞中介绍了举办本次论坛的背景。他指出,网络犯罪与信息安全与国家安危、社会稳定、民生福祉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但是相关立法滞后、空白点很多,作为公安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应责无旁贷地从公安执法的角度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努力为公安实战部门服务。为此,学校抓住国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的契机,成立了“网络犯罪与信息安全”2011协同创新中心,并明确了主要任务:一是研究信息网络犯罪与信息安全的法律问题,为立法、修法、释法提出建议;二是研究打击防范网络犯罪、信息安全保障等公安实战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打击网络犯罪、保障国家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和科学技术支持;三是研究网络犯罪与信息安全前沿性和前瞻性理论和技术问题进行创新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程琳指出,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占领互联网资源和技术的“高势位”,掌控了互联网域名管理和地址资源分配的生杀大权以及核心技术绝对控制权,实现了数据信息掌控和网络空间行为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国内互联网违法犯罪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犯罪类型和形式趋于多样化、隐蔽化、复杂化,网络谣言严重威胁社会稳定。为此,要尽快把信息网络安全提升为国家战略,规划好国家信息网络安全的顶层设计,抓紧制定国家信息网络安全法。程琳强调,我国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包括:一是研发网络受到攻击时及时主动发现技术,增强主动发现能力;二是加快研发主动处置技术和方法;三是强化密码技术在信息网络安全保密中的支撑作用;四是进一步明确信息网络安全管理责任,逐步实现依法建网,依法管网,依法用网目标;五是加强全民信息网络安全的法治和意识教育及养成。

来自公安部相关业务局,河北、内蒙、陕西等地公安厅,中科院软件所、社科院法学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部分知名网络信息企业和我校“网络犯罪与信息安全”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与会代表听取了18位代表的专题发言,围绕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与管控、网络犯罪趋势与法律对策、视频侦查技术与应用等三个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我校“网络犯罪与信息安全”2011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培育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与“网络犯罪与信息安全高端学术论坛”在木樨地校区同期举行

校党委书记、校长程琳在开幕式上致辞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健和主持开幕式

程琳校长代表学校与七家单位签署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培育框架协议

来自公安部、地方公安机关、部分高校及科研企事业单位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摄影:贾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