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1日下午,学校举办名师工作室建设座谈会。校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席艳丽主持会议并讲话。她强调,成立名师工作室,是校党委大力弘扬尊师重教之风、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效应、不断提升办学软实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工作室要发挥引领驱动高端人才队伍建设的作用,成为我校培育高水平师资梯队的重要平台和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阵地,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建设。

会议在木樨地校区举行
会议认为自2020年9月我校建立名师工作室以来,该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在人才培养方面,各工作室聚焦课程和教材建设,打造“金课”。新开课程10余门,修订出版各类教材10余部。毕惜茜教授的《侦查讯问学》课程荣获国家一流课程,《侦查讯问学》教材荣获北京市优质教材。罗亚平教授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陈志军教授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称号。在科研方面,各工作室开展科研课题攻关,着力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据统计,各工作室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6篇,一般论文51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1项,在研省部级以上项目21项,出版或签约出版著作18部。在服务公安实战方面,各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通过培训讲座、产品研发、开展实验等方式,积极展示公安人才智库作用,为公安实战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专业服务,不断扩大学校对外影响力。在青年教师传帮带方面,各工作室加强名师团队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成效显著。罗亚平工作室围绕学科热点问题,以刑事科学技术为基础,实现交叉创新,培育形成跨学科、跨单位的青年创新研究团队;靳高风工作室开展“从游式”团队建设,发挥名师排头兵引领作用,逐步促使青年教师从参与、跟随项目研究走向独立开展研究,形成雁阵教研梯队等。据统计,学校名师团队的青年教师中有晋升为副教授2人,遴选为硕士生导师4人,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人;荣获公安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人,荣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奖励3人,入选第十一批全国刑事技术青年人才1人。
会议要求各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要紧紧围绕学校立德树人忠诚育警的根本任务,结合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继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传承、服务公安实战和青年教师“传帮带”等方面发挥引领师范作用。相关教学学院要切实担负起对名师工作室建设日常管理职责。各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分工负责,紧密配合,加大对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支持保障力度。人才工作办公室要切实承担起名师工作室归口管理责任,认真梳理各位名师及各有关单位提出的意见建议,尽快就我校进一步完善优化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商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提出工作意见。
会议听取了人才办及名师领衔人对一年来名师工作的情况总结,征求了各工作室、学院和职能部门对名师工作室下一步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研究部署了2022年度名师建设重点任务。各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各教学学院负责人、组织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会。